厥阴热利,寸脉当沉数,今寸脉反浮数,是热在外而不在内也。以上之法,皆不可施,惟宜用竹叶石膏汤,于益气生津中,清热宁烦可也。
若下利不止,手足逆冷不回,是有阴无阳,即不吐利躁烦,亦不可治也。成无己曰:欲吐不吐,心烦者,表邪传里也。
今下利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是邪热衰也,邪热既衰,故可令自愈也。故当从小柴胡分解阴阳,则上下通和,濈然汗出,而表里之邪为之一撤矣。
汪琥曰:厥而心下悸者,明系饮水多,寒饮留于心下,胸中之阳,不能四布,故见厥,此非外来之寒比也,故法宜先治水,须与茯苓甘草汤,而治厥之法,即在其中矣。今汗出恶寒,身热而渴,则是中暍。
不用麻黄者,阴病不得大发其汗也,桂枝汤程应旄曰:此太阴中之太阳也,虽有里病,仍从太阳表治,方不引邪入藏。『图经』云:鬲关二穴在第七椎下,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,正坐取之,足太阳气脉所发,专治背恶寒,脊强,俯仰难,可灸五壮。
凡热少血多,瘀成血蓄;热多血少,热迫其血,血不得蓄。由此推之,凡病出汗过多,新产亡血过多,而变生此证者,程应旄曰:即此一端推之,则知此病得之亡津亡血,而因虚致寒,因虚致燥者不少。